文化事业

  2019年,珠海市共有各类专业艺术表演团7个,区级及以上公共文化馆4个,公共图书馆4个。博物馆9个(其中国有3个,非国有6个),美术馆4个(其中国有1个,非国有3个),电影城41家,文化站24个,村居文化中心318个。电视台2个,电台2个,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100%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54.39万户,比上年末减少4.8%,均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。公共图书馆纸质图书藏书量227.29万册,群众文艺作品创作获省级奖19个。建成“农家(社区)书屋”316个,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600平方米。全年出版各类期刊5.3万册。


  国家一级图书馆:珠海市图书馆、珠海市金湾区图书馆、珠海市斗门区图书馆。


  广场:2010年全市50多个大小不等的文化广场,成为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。9个人民团体分头组织,市财政连年拨款扶持,每年70多万人参与,形成了以人民团体为主,社会各界齐抓共建广场文化的崭新模式。市政府要求:规划与建设部门统一行动,确保2010年前每个街道办(镇)建成不少于一个3000平方米的中心文化广场。

人口

  人口迁徙


  珠海外来居民的迁入,始见于东晋末年。江南孙恩、卢循农民起义因被镇压而转战东南沿海,失败后余部散落于万山群岛一带,同分散居住在珠海(当时尚未完全成陆)的百越人一起艰难生存。


  唐代,珠海处在广州到阿拉伯的海上对外贸易航线上,不少人迁入居住,如香山镇设立之后,就有谭、陆等姓聚此一带,并形成村落。黄巢起义失败后,余部有的也流落到珠海三灶等地。


  历史上大批移民迁入是在宋代。北宋末年,香山镇丰富的盐、银、渔资源吸引了邻县和外省的人口举家迁徙。南宋时期,南雄珠玑巷村民为避兵祸,举家南迁,辗转至珠海地区(今唐家、山场、南屏、翠微等地)。南宋末年,皇室南逃,覆灭于崖门,宋军残部及皇室遗裔入山落户,成为珠海居民。


  1553年,葡萄牙人占据澳门,澳门逐渐发展为东西贸易、文化交流的中心,大批移民迁入邻近的珠海地区,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20年)立村的达50多个。


  清康熙初年,鉴于台湾郑氏政权不肯归顺,遂实行“海禁”、“迁界”,珠海滨海居民被迫内迁,流离失所。废除迁界令后,各地居民又大量涌入珠海地区,在此立村的村庄达260多个。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,香洲开埠,又有大批人口移入。改革开放以后,珠海向海内外大举招贤,大批移民迁入珠海。


  人口总量


  据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中山县政府年刊载:珠海境内(不含万山、桂山、担杆等岛屿)共有21487户,人口近10万。


  截至2001年,珠海户籍人口近10万人,常住人口近125万。


  2019年末,珠海市常住人口202.37万人,比2018年末增加13.26万人,增长7.0%,出生率15.2‰,死亡率4.8‰,自然增长率10.4‰。人口城镇比90.72%。


 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,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,珠海市常住人口为2439585人。


  民族族群


  从史前至唐宋时期,在珠海地区居住活动的原始居民属百越土着人,如在三灶岛居住的瑶族,被封建统治鄙称为“摇蛮”。宋代以后,这些土着又被外来的氏族所驱赶,或汉化了。珠海地区主要为汉族人口聚居区。1986年,市区有汉族164850人,占总人口的99.8%,少数民族297人,占总人口的0.20%。1990年市区有少数民族28个,人口2706人,另有外国人加入中国籍的162人。


  截至2013年珠海市有50个少数民族,少数民族人口71575人(其中户籍人口19267人,暂住人口52808人),占全市总人口的4.5%。人口较多的有壮族(27137人)、土家族(10713人)、瑶族(7018人)、苗族(6023人)、满族(4144人)。